通知公告

通知公告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> 通知公告 -> 正文

“珍爱生命,谨防溺水”防溺水安全教育

阅读次数: 日期:2025-04-10

一、溺水案例敲响警钟

 2025 年 3 月 14 日,复旦大学中文系 2022 级博士生宛某凌晨独自离校后失联。次日,警方在河道中发现其遗体,经勘验符合溺水死亡特征,排除刑事案件。据同学反映,宛某平日为人和善,但事发前未表现出异常情绪。该事件引发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及校园周边水域安全的重视。

 3 月 4 日凌晨,浙江台州天台县 19 岁女孩王嘉曼为救一名落水女子,跳入宁波江北区河道中,因体力不支不幸溺亡。据悉,王嘉曼刚从职业中专毕业,尚未正式工作。当地消防部门提醒,未成年人遇溺水应优先呼救,避免盲目施救。

 溺水,已然成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致死事故的 “头号杀手”。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,我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 5.7 万人,其中少年儿童溺亡占比高达 56%。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,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,是亲人难以承受的悲痛。

 4月,气温渐升,江河湖泊的水面看似平静,实则暗藏危机,溺水的风险已然攀升,现将防溺水安全工作做如下提示。

 二、防溺水知识要牢记

 (一)牢记“六不”原则,严守安全底线

 1.不私自下水游泳:独自下水,一旦遭遇危险,无人知晓,救援难以及时展开。

 2.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:未经家长允许,结伙前往,大家可能缺乏足够的救援能力,危险系数倍增。

 3.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:独自游泳风险极大大人经验丰富,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有力保护与帮助。

 4.不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:这类水域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,溺水后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救助。

 5.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:陌生水域水情复杂,可能潜藏暗流、漩涡、水草缠绕等危险,极易引发意外。

 6.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:盲目下水救人,不但救不了他人,还可能让自己陷入险境,应立即寻求周围成人支援。

 ()认识误区要避开,安全意识再提升

 溺水不一定会拼命拍水或大喊:许多溺水事故悄无声息地发生,孩子可能因呛水等原因无法发出求救信号,所以不能仅靠声音来判断孩子是否安全。

 会游泳也可能溺水:呛水、抽筋、过度疲劳等情况,都可能导致会游泳的人溺水,切不可掉以轻心。

 三、自救与救援,关键时候能救命

 (一)溺水自救有方法

 1.保持冷静:这是重中之重,惊慌只会加速体力消耗,让处境愈发危急。

 2.放松全身:屏住呼吸,身体会自然上浮,尽量把头向后仰,使口鼻露出水面呼吸。

 3.甩掉重物:如书包、鞋子等,减轻身体负担。

 4.抓住漂浮物:利用身边的木板、树枝等,借助它们的浮力等待救援。若能抓住固定物体,如建筑物、大树等,安全系数更高。

 (二)正确救援很重要

 1.大声呼救:有条件的情况下,大声呼救,第一时间寻求帮助,拨打 110、120 急救电话。

 2.借助工具:向溺水者抛投救生圈、泡沫板、救生绳等,为溺水者提供可抓握之物,增加获救机会。

 3.科学施救:若具备下水救援能力,应从溺水者背后靠近,避免被其抱住,导致两人同时陷入危险。

 生命无价,孩子的安全是家长、老师最深的牵挂,请务必强化安全教育与监管。让我们携手,为孩子们筑牢坚不可摧的防溺水安全线。